- 媽米
- 126
- 經驗值
- 94
- 在線時間
- 0小時
- 昵稱
-
- 寶寶生日
- 2013-2-1
- 注冊時間
- 2015-4-6
- 帖子
- 47
- 閱讀權限
- 10
- 積分
- 94
- 精華
- 0
- UID
- 30874842
  
- 寶寶生日
- 2013-2-1
- 帖子
- 47
|
上周日是母親節(jié),所有地方鋪天蓋地都會有各種對母親的贊譽。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提到這個話題。
有一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,所有的贊譽的前提都似乎在暗示著我們:母親是超級偉大的??墒蔷唧w到我們每個人,卻發(fā)現(xiàn)媽媽沒有那么偉大。
偉大的,是一個集合名詞,可是一旦具體到我們和媽媽的關系,就似乎難以面對了。
我們的一生的飽暖都源于媽媽給我們點了多少贊
媽媽,到底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?
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,就是一個字:贊。一個孩子剛剛學會走路,她會回頭看著媽媽,她在尋找什么?尋找媽媽眼中的閃光。這些閃光都會在我們一生中反復積淀,到最后會成為我們內在的基礎。
內在的基礎就是我們認為我們是誰。曾經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,叫做視崖實驗,說的就是讓小孩子爬過玻璃桌面,大多數(shù)1歲以上的孩子都有了縱深感,他們會因為危險而不敢爬過去,但如果有媽媽的鼓勵的話語和眼神,他們大多數(shù)會冒險爬過去。
我們一生中要有很多次“視崖實驗”,但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積攢到足夠多的媽媽的“贊”,那么我們就會沒有足夠的力量爬過危險的世界。
因為媽媽的微笑和閃亮的眼神會讓我們從中看到自己:我是一個好的孩子,我是一個有價值的孩子,我是可以冒險的,我是可以歷險而幸存的。
很多人為什么一生都被別人的眼光牽著走?心靈雞湯告訴我們: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說去吧。但問題是,如果你內心的“贊”沒有收集全,你又該如何面對那些寒冷?
很多孩子就是因為沒有收集到足夠的媽媽的欣賞,他們往往在學習上獲得了媽媽的認可,于是他們就總是通過外在的標準來獲取和他人的連接,最終,他們總是有一種空洞感。因為他沒有感覺到媽媽發(fā)自內心的愛,他無法區(qū)分媽媽是愛自己,還是愛他的成績單。
過度全能化的媽媽和過度虛無化的媽媽
沒有媽媽是完美的。接下來讓澳邦奶粉的媽媽們說我們該如何應對呢?如果我們沒有收集到足夠多的贊,我們該如何生活?
我們有三個選擇。
第一個選擇是讓媽媽虛無化。很多人跟我談了很久他的故事,可是我看不到他是一個有媽媽的人。因為在他的敘述里,沒有看到任何媽媽的痕跡。他試圖否認媽媽對他的意義,最終就是掩耳盜鈴。雖然否認媽媽會讓他不必生活在渴望母愛的焦灼里,但也會然他的世界陷于寒冷的冰原。
第二個選擇是讓媽媽成為主宰。她的故事里,媽媽是絕對的主角,她的人生的所有事情都和媽媽有關,她會告訴你,如果不給她媽媽做咨詢,她的人生將永無寧日。如果她是個小孩子,那我會贊同,但她已經擁有自己的家庭了,有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公了,可是她還拒絕長大,還要和媽媽糾纏在一起,因為她還沒有被媽媽的“贊”喂飽,沒有被喂飽,她就不愿意離開。
第三個選擇是讓自己成為媽媽的主宰。這是一個逆轉,曾奇峰老師曾說過一句話:在家里,誰是承擔焦慮的容器,誰就是這個家里的媽媽。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是父母的焦慮的容器,我們要承擔他們對工作前途困難的焦慮;我們要承擔他們夫妻關系不融洽的焦慮;在咨詢室里,我經??吹轿辶鶜q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媽媽哭的時候,開始安撫媽媽,而爸爸則無動于衷。我們成為媽媽的容器、垃圾桶和守護者,而自己則停滯在毫無發(fā)展的幼年。
在很多家庭里“報喜不報憂”成了一種文化,媽媽成為脆弱的代名詞,那么當孩子脆弱的時候,誰來幫助?
而我們的文化里,總有一種“生病的媽媽”的意象,主流媒體一說到媽媽,總是淚眼朦朧的,似乎媽媽受了很多苦,隨時都要倒斃,而我們做為兒女的還殘忍地絕情地忘恩負義地遠離媽媽。
事實上,這就是母愛不足的表現(xiàn)。當我們的母親節(jié)營造出母親偉大又羸弱的形象時,就會召喚很多做兒女的內疚感,難道我們的愛只有靠內疚感才能激發(fā)嗎?
如果是這樣,我號召再設立一個“兒女節(jié)“,讓那些為了營救媽媽而犧牲了自我發(fā)展空間的孩子們有一個休息的日子。
營救媽媽的內疚行動,有一種誘人的動機,那就是,如果我們照顧好媽媽,媽媽就有能力成為好媽媽,我們就可以得到媽媽的愛了。
但事實上,無論你做多少,媽媽如果在一個小嬰兒的角色,她是很難長大的。
于是很多兒女會失望、失落地進入婚姻,直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,很多女兒們,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她們其實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:她們可以實現(xiàn)小時候未完成的夢想:那就是終于創(chuàng)造出一個完美的媽媽了,而她的孩子,就可以幻化成她的替身,完成這個夢想。她們往往會說,我絕對不會讓我的孩子遭遇到我小時的災難。
如果小時候她遭遇到被忽視的待遇,她就會努力關注孩子,這種關注甚至會制造出多動癥,因為孩子實在無法承受媽媽的焦慮的眼光。如果她小時候遭遇到被傷害的待遇,她就會努力回避和孩子的沖突,讓孩子不會受到任何傷害,孩子要么沒有機會自己去探索,因為孩子遠離媽媽就意味著危險,要么當孩子犯錯的時候,沒有任何懲罰,因為她害怕的不是孩子受傷,而是害怕自己小時候的景象重現(xiàn)……
說到這里,你也可以看到,如果一個媽媽太努力想成為完美的媽媽,其實是想在孩子身上獲得補償。她們會失去現(xiàn)實感,強行在孩子身上實現(xiàn)自己的補償?shù)膲粝搿?br />
就像有一次我?guī)Ш⒆尤ベI玩具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在給孩子推銷某種玩具,直到孩子說,爸爸如果你喜歡,你就買了那個玩具和我想買的玩具好嗎?
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愛孩子,只是因為我小時候沒有買到玩具,于是我想讓孩子買我想買的玩具。
這種傾向我們都有,甚至會成為我們生孩子的動力,可是我們需要覺察和處理這種補償?shù)男枰?,否則我們所有的愛,都是來自自戀的補償,而看不到孩子的需要。
最終我們需要了解,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媽媽,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,只存在遺憾的過去和努力要幸存的現(xiàn)在。
我們需要的是尋找一種聲音,這個聲音可以帶著我們走出黑暗,而無法消滅黑暗。不存在完美的媽媽,只存在擁有自我的媽媽;不存在完美的媽媽,只存在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媽媽;不存在完美的媽媽,只存在愿意面對內在的黑洞的媽媽。
然后你就可以把上面的所有的媽媽換成孩子。
|
|